综合新闻
古筝新闻
笛子新闻
古琴新闻
二胡新闻
琵琶新闻
葫芦丝新闻
戏曲新闻
民歌新闻
民乐新闻
文化新闻

24年自学琢磨 斫出名家古琴

向古曲网投新闻稿(古币奖励)您现在的位置: 中国古曲网 > 新闻中心 > 古琴新闻 > 正文
【字体: 】  

[组图]曾成伟 24年自学琢磨 斫出名家古琴


作为蜀派古琴大师张孔山第六代传人,当今最具代表性的蜀派古琴家之一曾成伟 ,不仅奔波于世界各地演奏古琴名曲,更有着精湛的斫琴工艺。甚至有传闻称,他的一把古琴能价值二十余万。

 执着的传承人

    蜀派二字,很容易勾起云蒸霞蔚,空灵透彻的通感;抑或想到峨眉派的道骨仙风、《仙剑》中李逍遥的除妖卫道。事实上,蜀派的头衔并不属于武侠小说中的江湖侠客,而属于古琴的传人。2000多年前,西汉大辞赋家司马相如一曲《凤求凰》,博得卓文君的芳心。2010年上海世博会开幕前夕,“蜀山琴侠传·曾氏父子古琴雅集”专场古琴音乐会便在上海奏响。

  作为蜀派古琴大师张孔山第六代传人,当今最具代表性的蜀派古琴家之一,生于1958年的曾成伟,不仅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,还是四川音乐学院副教授;不仅奔波于世界各地演奏古琴名曲,更有着精湛的斫琴工艺。甚至有传闻称,他的一把古琴能价值二十余万。

  川派古琴

  蜀派古琴又称川派古琴。从地理概念上讲,上古时期在今川西有蜀国,川东有巴国,三国刘备建都成都,国号“蜀”,管辖的地域比现在的四川还大。“四川”的称谓始于宋代,后人习惯以蜀代川,所以蜀派古琴也称川派古琴。浙派古琴的演奏风格在于温文尔雅,如南方的山水;然而蜀派却更加‘好听’,其演奏颇有四川特色,独具“辣感”,演奏豪放有气魄,张弛有度。

  斫:[zhuó],用刀斧等砍或削

  斫琴,是指对中国民族乐器古琴(亦称瑶琴、七弦琴、玉琴)进行精工细作的一种工艺技术

  抚琴复斫琴

  得一把好琴,讲机缘巧合

  由于木头乐器具有很强的不稳定性,所以每年手工制作的二十余把琴,也不一定每一把都很优秀。“有时候碰到了,这批琴就很好,也讲究些机缘巧合。”

  在曾成伟位于成都的家中,一间空屋内放着十余把尚未制作完成的古琴,有的是未上琴弦,有的还在打磨琴面。

  “当初并不觉得古琴有什么好听,只是外祖父弹,我就在一旁听。有一次听到《关山月》的曲子时,脑海中浮现曲中意境,好像一下子就爱上了古琴。”

  不过,现在令大家更津津乐道的,除了曾成伟30多年的弹琴经验,更有其精湛的制琴工艺。其所斫之琴更“雄、宏、公、透”俱佳,在千人音乐厅演奏,也可不用扩音设备,为众多音乐院校和名家竞相珍赏收藏。

  他还曾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专门制作了一把琴“博雅”,既与“世博”同取一字,又谐音“伯牙”,取其“伯牙鼓琴”之意,坊间传闻,价值二十余万。

  “没有(那么多钱),这个我需要实话实话。虽然好的古琴甚至还有上百万元,但我制作的,可能就几万元一把。因为我做的琴音色比较好,很适合在舞台演奏,所以中央音乐学院、天津、上海音乐学院等都有用我的琴。其中还包括名家李祥霆等。”被记者问起这个问题,曾成伟很认真地说了“底价”:由于木头乐器具有很强的不稳定性,所以每年手工制作的二十余把琴,也不一定每一把都很优秀。“有时候碰到了(好的材料),这批琴就很好,也讲究些机缘巧合。”

  斫琴廿四载

  制一流好琴,需雕琢打磨

  “好的古琴之所以能够保存上千年,漆料是关键。”“琴好面好,音色就有气魄和张力。为了琴面能够足够平整,全靠一把铁尺。尺子一考,如果成翘翘板或者有缝隙,就说明不行。”

  我国制琴历史极为悠久。唐、宋是古琴制作的黄金时代,出现了许多造型美观、工艺精巧、音响洪亮、音色优美的珍品。唐代制琴世家雷氏曾总结为:“选材良,用意深,五百年,有正音”。

  谈到自己的制琴经历,曾成伟说,要从24年前,也就是1987年说起。那时候,他除了弹奏古琴之外,还喜欢把玩一番。“弹久了,就想自己做。那时候也没有人可以特别教我,我就自己琢磨,慢慢地也就学会了。”

  现在,曾成伟斫制的古琴已达到一流水平,在古琴界享有很高的知名度。

  “一般古琴的制作分为伐木选材、定型、挖洞、粘合、定弦等十多个步骤。而我的制作中颇为重要的工序,则是上土漆和打磨琴面。”曾成伟拿出一碗黏稠物给记者看,里面灰色的物质被塑料袋严密地罩住。

  “好的古琴之所以能够保存上千年,漆料是关键。但这样的土漆因为从特别的树木上采摘而成,一般会有很难闻的气味,有的人一闻就会全身过敏长疙瘩、肿脸。最初,我也有类似情况,但现在基本都已经适应了。”

  而打磨一个精准的琴面,也通常会花费数次劳作。“琴好面好,音色就有气魄和张力。为了琴面能够足够平整,全靠一把铁尺。尺子一考,如果成翘翘板或者有缝隙,就说明不行。此外,上弦时有沙音,也说明琴面不好。只要随时发现问题,就需要马上拿砂纸,反复打磨,以便及时修整。”

  琴艺有传承

  研究生儿子,先学木匠活

  “上世纪90年代以前,成都会弹古琴的就十余人,1995年的时候,超过八十。而现在,成都弹古琴的有三千多人,数量在全国都属前列。所以如果有机会申报,成都很有可能成为古琴之都。”

  古琴流派形成于明清时期,从古琴艺术传承过程中衍生出来的蜀派古琴,其历史却可追溯到汉代。据历史记载,蜀派琴人,远有司马相如、扬雄、李白、苏轼父子;近有张孔山、顾玉成、喻绍泽等,名家辈出。蜀派琴曲,最负盛名者当数《高山》《流水》。

  据悉,在去年上海世博会期间,曾成伟和儿子曾在上海举办演奏会,门票不到三天就被抢购一空。从他手中教出来的很多学生,还有很多来自我国香港以及英国、美国等地。

  “作为本土演奏家,我们有责任传承古琴艺术,弘扬民族文化。”作为蜀派古琴大师张孔山第六代传人,曾成伟同时也肩负着传承蜀派古琴的重任。

  对于今后古琴艺术的传播,曾成伟认为应该回归传统,就如同现在的许多兴趣班一样,可以开一些“琴馆”。“作为普通大众,要先尝试多听古琴演奏,才可能对其产生兴趣,继而才能学习和研究它。”

  看来,对于古琴的传播,他并没有太大的“野心”,而是在用平常心看待。而对于自己的传人,曾成伟就有些“严格”了:“儿子今年考上了古琴专业研究生,演奏技巧比我还厉害。但是制琴还得慢慢来,现在我就要求他,要学斫琴,先当木匠,把推刨子、拉锯子熟悉了,再说其他。”

  当然,作为一个斫琴师,曾成伟也有着自己的“私心”。他希望有一天“曾琴”能成为一个品牌,为四川文化添光加彩。

华西都市报   新闻录入:施宇    责任编辑:旨卿 更新时间:2011-6-5 11:29:40   发表评论
分享到:
  • 上一篇新闻:
  • 下一篇新闻:
  • 相关文章

    推荐音乐
    推荐视频
    古曲网-中国古典音乐 商标
    中国古曲网(中国古典音乐网)版权所有 CopyRight © 2004-2009 | 网络带宽由深圳琴行 音乐厅大音琴行赞助